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四川党校报 > 2025年 第10期 > 第6版 理论视野
大力发展服务消费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2日 部门/单位: 文: 图: 签发人:
文章作者:□许彦 伍远健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通道。大力发展服务消费不仅能够促进经济转型、改善民生福祉,还将构筑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地。当前,新旧服务业态碰撞融合,供需错配、标准滞后、区域失衡等三重结构性矛盾凸显,亟须通过供给侧改革、数字化转型、制度创新三个维度协同破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战略定位:服务消费升级的三重价值逻辑

服务消费的提质扩容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其战略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经济转型的“加速器”。服务消费通过释放内需潜力、优化产业结构,正加速推动经济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跃迁。二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服务消费是连接经济与民生的纽带,近年来通过政策创新、业态升级和供需适配,已成为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引擎。三是作为国际竞争的“新赛道”。服务消费已成为全球产业博弈的核心战场,其技术含量、品牌影响力和规则主导权直接决定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数字技术加速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成为中国增强数字价值链关键环节竞争力的新动能。

现实挑战:结构性矛盾的深层透视

我国经济社会深度调整需要服务消费转型升级牵引突破,但当下传统服务痼疾与新兴业态挑战叠加,服务消费发展面临三重“玻璃门”掣肘:

一是要素流动的制度性梗阻。高端服务业存在显性与隐性双重准入限制,教育、医疗等领域虽名义开放却暗设资质、规模等隐形门槛,形成“明宽暗管”现象,部分领域审批流程复杂,备案制变相成为审批制,增加企业进入成本。要素流动受制于户籍分割与土地制度,东部特大城市人口管控政策抑制服务业集聚效应,而中西部地区则面临相关行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

二是标准体系的适配性滞后。当前服务消费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存在显著的制度性滞后,表现为传统民生领域标准化进程迟滞与新兴业态规范供给不足的双重挑战:在基础性服务领域,托育养老、家政护理等民生服务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职业资质认证体系与服务质量基准,行业普遍存在操作规范缺失、技能认证混乱等痛点。而在新兴服务领域,标准制定周期与技术创新速度呈现显著脱节:数字服务、绿色服务、社区服务、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尚未建立针对性标准。这些问题导致服务质量不稳定、消费者信任度不足,制约了服务消费潜力的释放。

三是区域发展失衡矛盾加剧。中国服务消费区域发展失衡呈现多维度矛盾激化态势,主要表现为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东部沿海依托政策优势和市场资源,形成高端服务产业集群;而中西部受制于基础设施薄弱与产业配套不足,仍以传统低效服务业为主,区域间服务供给层次差异显著。大城市通过户籍制度形成的资源壁垒,既抑制了人口流动对服务需求的传导效应,又造成优质服务过度集中,而农村地区则因基础设施滞后与消费能力不足,难以培育本地化服务体系,形成“高端服务外溢、基础供给缺失”的恶性循环。

路径创新:构建“三位一体”发展新格局

破解服务消费发展瓶颈,需从供给侧改革、数字化转型、制度创新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一是以供给侧改革破除要素流动壁垒。全面实施市场准入清单,针对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明宽暗管”现象,清理隐形门槛,推动“非禁即入”原则落地,强化市场公平竞争。以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优化为牵引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在东部特大城市放宽人口管控,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服务资源配置机制;增加中西部服务业用地比例,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二是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标准化体系建设。在传统领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托育养老、家政护理的全国统一资质认证体系,通过“消费纠纷一键和解”等数字平台实现服务过程可追溯。对于数字服务、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建立“信用+风险”分级监管机制,通过动态监测、智能赋分等数字化手段实现精准施策。这方面可以借鉴浙江经验,浙江面对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挑战,牵头制定全国首个直播间运营标准,打造监测监管一体化平台,将违法行为监测发现率降至0.04%。

三是以制度创新疏通区域发展梗阻。统筹区域制度协同,通过加大中西部财政转移支付完善基建,并以“飞地经济”引导东部企业共建文旅科技产业园。同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依托“县域医疗共同体”“城乡教育联合体”及远程医疗、智慧养老终端填补农村服务缺口。松绑户籍制度限制保障未落户人口平等享受医疗教育的权利,释放消费潜力,建立城乡统一养老托育标准。同时延伸消费场景,在县域布局“5G+AR”智慧商圈与虚拟文旅体验馆,缩小区域服务体验差距,形成多层次均衡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当前,通过供需双侧协同改革、制度技术双轮驱动,我国服务消费潜力将持续释放。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水平有望超过2万元,占比有望超过50%,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这不仅是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作者分别系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四川省委党校2024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